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曹树明[1]
出 处:《江西社会科学》2024年第10期40-47,共8页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哲学史脉络中的《中庸》章句学”(24YJA720003)。
摘 要:伊藤仁斋与朱子的《中庸》诠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要有三。其一,朱子注重道的传承,致力于道统的建构;仁斋反对其道统说,着意于学统的探寻。其二,朱子认为《中庸》首章的“中和”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仁斋却宣称此节系错简而入《中庸》。其三,朱子主张,在形式和内容上,《中庸》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仁斋却断言《中庸》下篇非其原文。以上歧见,虽涉及思想与文本的不同侧面,却蕴含仁斋思想的内在逻辑:注重学统,必然推尊孔孟,而崇扬孔孟古义,则必定会排斥具有形上意味的“中和”节及《中庸》下篇。进言之,仁斋乃以孔孟古义瓦解朱子的形上学。然而,他所谓的孔孟古义未必符合其原始义理,朱子的道也并非如他所批判的那样,仅有形上超越的维度。回顾日本思想发展史可知,仁斋等古学派的作用,是将朱子学从日本学术传统中祛除出去,从而为思想的再次创造提供可能。放眼东亚儒学史则可以认为,仁斋对孔孟古义的回归,乃是儒学在与时俱进、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对其本真精神、原始义理的反观,而后者是时代化的新儒学之为儒学的重要保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