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洪修平 Hong Xiuping
机构地区:[1]教育部 [2]南京大学 [3]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4]南京大学哲学学院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10期21-26,共6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视域下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8ZDA23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三教合一”的提法,学界现在常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争议。历史地看,“三教合一”之语,可说是渊源于汉魏时的三教一致论,逐渐孕育于晋代以来的三教并存和互融,萌芽于唐宋以来的三教融合思潮,开始流行于明代万历年间。从社会信仰实践层面看,北宋以来全国各地开始出现的大量三教“合庙”共祀的“三教庙”“三教堂”,以及金元时期提倡“三教合一”的全真道的创立,从一个侧面映现出了在唐宋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下,在实际的民众信仰和社会文化生活中“三教”已然“合一”的生动景象,它们以实践层面的三教合一推动着思想文化层面的“三教合一”在文字上的表达。至明代王阳明“立三教合一之说”,林兆恩在三教融合的时代思潮及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创三一教,把“三教合一”的思想与实践两个层面融为一体,“三教合一”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用语从此得以流行。历史表明,思想文化层面的三教合一与社会实践层面的三教合一,并不是单向度的而往往会是双向互动的影响。“三教合一”引起的不同看法,有时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和思想文化立场,而这也正是今天对“三教合一”之语的出现与流行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