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少春的创作实践观探讨余派艺术学习路径  

Exploring the Learning Path of Yu School Art from Li Shaochun's View of Creative Practic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彭维 Peng Wei

机构地区:[1]中国国家京剧院创作和研究中心

出  处:《戏曲研究》2024年第2期360-370,共11页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基  金:2020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建国七十年来滇剧史学研究”(项目编号:A2020YX03)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京剧老生的发展,从包括余叔岩祖父余三胜在内的“前三鼎甲”是一个阶段,到包括余叔岩师父谭鑫培在内的“后三鼎甲”又是一个阶段。“后三鼎甲”从谭鑫培开始变化,将生行的声大音高变成了“云遮月”的“花腔”,开启了“无腔不谭”的局面。余叔岩作为余门后嗣、谭门入室弟子,继承了祖父余三胜、老师谭鑫培的艺术精神,克服自身并不优越的先天条件,在崇谭宗谭学谭之余独辟蹊径,在“谭派”之后,进一步创立了自己的“余派”,成了京剧老生艺术承上启下的纽带式人物和生行传承谱系中不可或缺的轴心之一。受他教益,由他衍生的马派、杨派、奚派、言派,包括个人艺术风格融入院团整体风格的李少春等人在内,最终形成了京剧老生艺术蔚为大观的局面。

关 键 词:余叔岩 谭鑫培 李少春 余三胜 云遮月 杨派 言派 谭派 

分 类 号:J821[艺术—戏剧戏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