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军时 LI Junshi
机构地区:[1]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马克思主义哲学》2024年第6期124-130,共7页Marxist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儒学义利之辨的多向度展开对新时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研究”(项目编号:19XKS02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天人合一”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最为重大的问题,然其所涉的“天”“人”以至于“合”究竟所指为何,又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这也导致了“天人合一”这一观念的巨大隐秘性。在推动“第二个结合”的大背景下,站在科学哲学的立场,如果将“天”定位为广义的自然,那么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理论就有了共同的话语基础。在这一基础上,由中国哲学提出的“天人合一”命题,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里得到最为合理的解决。以实践概念为枢机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与人的关系理论,使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观中抽象的、某种程度还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真正成为现实的发展着的“人”,与“天”相对的类“人”真正转化成有机结合的人类社会,静态的最多只是循环的“天”成为历史的人化的“天”,从而使“天”与“人”平面化、凝固化的“合”,成为立体的生成着的“合”,进而使“天”的历史和“人”的历史统一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真正实现了科学意义上的彻底的“天人合一”。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B27[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