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柴永昌
机构地区:[1]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62
出 处:《华夏文化》2024年第4期4-6,共3页Chinese Culture
摘 要:在战国时期诸侯国合纵连横、激烈竞争的历史大背景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对君主为何要重视用人,以及怎样用人等问题所作的理论阐释,是其王道仁政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孟子对君主用人之道的论述虽然不多,但在以下两个方面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先秦诸子普遍重视君主用人问题,选贤任能是君主的重要职责,这是先秦诸子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共识,孟子也不例外。孟子提出“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孟子·尽心下》,按:以下引用《孟子》仅出篇名),“不用贤则亡”(《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告子下》)等观点;孟子在和弟子公孙丑探讨“以齐王,由反手”时,强调暴君纣王不速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贤人的“相与辅相”(《公孙丑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1.10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