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彭志君 水丽蓉 PENG Zhijun;SHUI Lirong
机构地区:[1]湖南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2]湖南女子学院旅游与航空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出 处:《武陵学刊》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Journal of Wuling
基 金: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评审委员会项目“康德社会思想研究”(XSP22YBC536);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理论中的家政思想研究”(22B0935)。
摘 要:康德社会思想虽散见于其诸多文本尤其是批判哲学时期的文本中,但是这些文本却共同地指向社会的基础问题。不同于社会契约论者将社会奠基于“自然状态”之上的做法,康德将社会奠基于“自然的意图”的基础之上。但是,“自然的意图”却是通过人自己的理性来实现的。这样一来,自然与理性之间就存在着一种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他对社会的自然基础的强调体现了他对传统的自然目的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他对社会的理性基础的强调则体现了他对启蒙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出发,康德将社会奠基于自然和理性的基础之上,其最终的伦理旨趣是追求和实现“至善”。他关于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他对西方思想文化中传统和现代的某些因素的综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的融合。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23.8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