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嘉军[1] Wang Jiajun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 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116-122,共7页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曙光计划”资助项目“列维纳斯之后的西方伦理批评研究”(20SG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启动费项目(2021ECNU—HLYT039)成果。
摘 要:普鲁斯特是列维纳斯经常谈论的作家之一,在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战俘札记》《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他者》和《时间与他者》等作品中,列维纳斯集中讨论了普鲁斯特作品中的爱欲,并阐发了其中自我与他者既关联又分离的关系,并将其视为一种多元性,而非统一性的社会关系之基础。结合列维纳斯的相关著述及其作为战俘时的境遇,还可以发现他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肉身性的时间,这种时间对立于追求同一性的历史,并显露了一种救赎维度。列维纳斯曾经作为“人质”的处境,亦影响了他晚期对于阿尔贝蒂娜之“人质”状态的阐发,在这一阐发中,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人物由于其负罪和赎罪意识而可以接近神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7.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