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杜红艳 Du Hongyan
机构地区:[1]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伦理学研究》2025年第1期76-84,共9页Studies in Ethic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1世纪东欧左翼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及其启示研究”(20BZX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现代性批判问题研究”(21YJC720006);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东欧左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研究”(2021-KYYWF-014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后现代全面开启了他者视域,基于“他者”,鲍曼建构了后现代伦理学。在鲍曼看来,现代伦理学将“他者”看作矛盾的化身,以秩序取代混乱、以自我代替他者,而“他者”是道德关系当事人之一,消灭“他者”意味着取消道德关系。维持道德关系必须关注“他者”、直面“他者”,道德责任的重要性也只有从“他者”视角出发才能得到凸显。道德责任是“为他者而存在”,如果将“他者”看作陌生人,固着于“与他者共在”,自我只能徘徊于认知空间和审美空间而遗忘道德空间,不会形成道德责任。在后现代重塑道德责任必须改变与“他者”的相处方式,即不将他者看作陌生人,而是将其看作道德当事人之一,通过在不确定性中选择“为他者而存在”重塑道德责任。道德责任不同于传统伦理学的强制性伦理规范,是基于主体间性构建的,非强制又能为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可以说,“他者”全面凝聚了鲍曼的现代性伦理危机批判、后现代道德机遇分析以及后现代伦理学构建的思路,同时“他者”也预示了后现代伦理学的边界与困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1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