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告诉你不被理解怎么办  

作  者:赵玉敏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史知识》2025年第1期123-128,共6页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摘  要:我们的文学中有这样一个母题,叫士不遇主题,表达的就是因自己的才华得不到理解和认可的悲伤与感慨。士,在周代代表贵族的最末一个等级,到了战国,它又演变为用知识谋生的一个群体的代称,比如大家熟悉的苏秦、张仪这样一群人。后来,士便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比如汉代的司马迁就写过《悲士不遇赋》,以士不遇为悲;东晋的陶渊明也曾作《感士不遇赋》,以士不遇为感:悲也好,感也罢,都在向我们表明,一个人如果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是一件比较难过的事情。

关 键 词:士不遇 《感士不遇赋》 张仪 《论语》 陶渊明 悲士不遇赋 代称 

分 类 号:I20[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