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遇

作品数:210被引量:12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林小云邹福清李炳海张炳尉王绍东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传统儒家的经世困境——以董仲舒《士不遇赋》为中心
《中国文化研究》2025年第1期103-113,共11页蔡智力 赵春明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古典‘文学’概念反思性研究”(24FZWA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董仲舒作为西汉经学大师,在政治上贡献诸多良策,然而却仕途不遇,远离政治中心。董氏作《士不遇赋》,分别以屈骚和《诗经》作为体式进行摹写,透显了他与屈原和孔子心灵经验的通感。其不遇情状是屈原式的,其消解方式却又转向孔子代表的儒...
关键词:董仲舒 《士不遇赋》 经世 儒家 
《论语》告诉你不被理解怎么办
《文史知识》2025年第1期123-128,共6页赵玉敏 
我们的文学中有这样一个母题,叫士不遇主题,表达的就是因自己的才华得不到理解和认可的悲伤与感慨。士,在周代代表贵族的最末一个等级,到了战国,它又演变为用知识谋生的一个群体的代称,比如大家熟悉的苏秦、张仪这样一群人。后来,士便...
关键词:士不遇 《感士不遇赋》 张仪 《论语》 陶渊明 悲士不遇赋 代称 
汉晋《士不遇赋》书写范式与意旨考论
《文学与文化》2024年第4期29-39,共11页黎梦圆 
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和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隐含着约定俗成的书写范式,传达出对政治的疏离及皈依道家思想的主旨“。士不遇”主题的书写,可分为“宁戚系”和“夷齐系”,前者隐含忠君意旨,以《离骚》《九辩》为代...
关键词:《士不遇赋》 董仲舒 司马迁 陶渊明 《离骚》 士人心态 
刘禹锡赋中的士不遇情结及其心理成因
《新乡学院学报》2024年第8期41-47,共7页李忠洋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XJC751011)。
基于时代环境与个体差异,刘禹锡赋汲取并发扬了传统士不遇文学主题的基本思想内涵与审美特征,呈现出鲜明的贬谪主题和怨怼幽愤的情感基调,同时又接受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开辟了一种俟时奋起、积极乐观的风格。从代偿与挫折心理角度来看...
关键词:刘禹锡  士不遇 挫折的ABC理论 
高适的云霄万里路(外二章)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4年第7期48-89,共42页彭敏 
山河板荡,从来“国家不幸诗家幸”。一曲幽州台歌,满怀志士不遇的悲炝;边塞幕府生涯,成就诗人的慷慨之作;襟怀磊落付壮词,摄一把英雄泪。诗人彭敏以初盛唐诗人陈子昂、高适及南宋词人辛弃疾为对象,用洒脱谐趣的文字对三人文辞进行别致...
关键词:南宋词人 盛唐诗人 时代风云 襟怀磊落 诗词作品 高适 辛弃疾 士不遇 
我画古人心
《少儿科技》2024年第6期24-24,共1页刘婷婷 
我们都知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其实李白的很多诗亦是如此。比如下面这首诗,它是李白早年隐居于戴天山读书时创作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关键词:诗中有画 士不遇 李白 隐居 
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
《语文学刊》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孟毅苗 黄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关联数据的古代辞书知识组织与应用研究”(21BTQ094)阶段性研究成果。
韩愈七应科举,二贬南荒,是中唐“士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韩诗中约有三成主题涉及“士不遇”。韩愈士不遇诗贯彻其“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在语言表达上,锻炼字词,多用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新创...
关键词:韩愈 士不遇 虚词造语 比兴 意象 
闲居的诗思:士不遇焦虑消解与自我形象书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172-180,188,共10页邹福清 程鑫 
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文学中的凤凰形象”(2019038)。
中国古代士人不断探索对不遇焦虑的调适与消解途径。嵇康“乐道闲居”,追求“逍遥”的人生境界,从呵护人性的高度肯定闲居,否定出仕;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期间提出“中隐”说,追求“闲适”人生境界,悬置闲居与入仕价值高下的判断,实际是...
关键词:闲居 士不遇 日常生活 自我形象 
论陈子昂《感遇》的整体性、主题渊源及复古价值
《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第6期38-48,共11页赵晓华 
华东师范大学青年预研究项目“身份与文体意识下的唐代复古诗学研究”[项目号:43800-20101-222947]的阶段性成果。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继承汉代士不遇赋的主题,从自然天道、历史兴废、时俗盛衰的角度对“时、才、命”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理性的思考,自然荣枯、时俗颓风、朝政弊端这些看似纷繁的主题都统一在“士不遇”的主题之下,具有高度的整体性...
关键词:陈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 士不遇赋 
董仲舒《士不遇赋》的易学思想——以本体诠释学的认知模式探析
《衡水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32-38,共7页罗惠龄 
众所皆知的一代儒学宗师董仲舒,其议人事、论天道、释《春秋》,无不以《周易》哲理作为具象思维的准绳,晚年所作的《士不遇赋》体现身逢盛世却怀才不遇的落寞超脱。今以成中英先生提出的“本体诠释学”中的观、感、思、悟、通五种认知模...
关键词:董仲舒 《士不遇赋》 《周易》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