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梵语声字在般若经典中的形态与功能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广荣[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出  处:《宗教研究》2023年第1期43-60,共18页Religion Studies

摘  要:梵语“阿刹罗”一词在印度古代文化背景中具有哲学、语言学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哲学层面言之,此词具有不灭、不朽之义,因而用来指称常住不灭的终极存在;就语言学层面而言,其义项为不可分析、不可拆分之义,通常指音节、字母,即梵语言文字最根本的拼读、书写单位。在汉译佛典中,“阿刹罗”通常被译作声字、字、字本、字母,以陀罗尼、真言、明、咒、秘密语等形式,在以《般若经》为代表的大乘佛教经典中有广泛应用。自公元前后起般若类经典一直在不断地增广,到13世纪前后仍有相应的新经典产生,堪为大乘佛教发展演变的活化石。在早期般若经典中,声字是以陀罗尼的形式出现的。其中最根本、最典型的陀罗尼,即是被称为陀罗尼门的四十二字门。从其语言学属性来看,四十二字是犍陀罗语的根本字母或字母表,这种字母最初是用佉卢文来书写的;从义理层面来看,四十二字门诠表的法义是初期大乘佛教义的浓缩与集萃。6-7世纪以后,随着秘密佛教的兴起,梵语声字在新出现的般若类经典中应用得更为普遍,其形态也更为多样,其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在初期的密教经典《金刚大道场经》中,编纂者将此期依据般若类经典发展出的印咒法门都为一集。伴随着佛教秘密化倾向的加剧,7-8世纪出现了依般若经成立的秘密经法,如理趣经法、仁王经法等。在理趣经法中,梵语声字以多种形态出现,如陀罗尼、真言、种子字、字门、字轮、布字、曼陀罗等,几乎遍及整个秘密行法的各个环节。从梵语声字的前后变化中,可以看出它在般若经典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其功能与属性也经历了一个由方法到本体即由方便到究竟的过程。

关 键 词:声字 《般若经》 陀罗尼 真言 种子字 曼荼罗 

分 类 号:H711[语言文字] B942.1[哲学宗教—宗教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