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更[1,2]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 [2]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 处:《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2023年第2期76-103,共28页
摘 要:《白氏六帖》是完整流传至今的三部唐类书中唯一私修类书,传世本内容体例踳驳,流传增益复杂,出身来历亦不无迷离之处。它集中了中国古代类书在体式、用途、编纂、成书、流传,以及从传写到刊刻逐渐定型,编书人、用书人、抄书人、刻书人隔空互动的多种典型现象。关于这种层累的复杂性及对该书的影响程度,学界的关注与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从“文本细读”入手,选择典型例证,对《白帖》琐碎芜杂的文本再作探究。一是借助暗藏在《白帖》当中的《初学记》碎片,抽绎隐含其间的不同摘编逻辑,论证今本《白帖》对《初学记》实有出自不同操作主体、“不止一次”的取资;二是捕捉《白帖》部分门类在体例、编排上自相矛盾的现象,剖析“单字小目”与“附门”之间编纂思路的冲突,证其增益之迹。以期通过辨识其“层累”痕迹,更准确地把握其文献价值,也尝试为唐宋士人知识获取与再生产的实际过程及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工具书当中所呈现的文本开放性,补充一个不失意趣的片段。同时借以提示,编纂过程中对旧有类书的承用,及流传中的增益变形,都会带来类书本身信息的复杂性。不论作文学、文献学还是社会思想史的研究,绝大多数类书都不宜简单地作为整体使用,而动态地把握潜藏于传世文本之下的前世今生变化之迹,则可为我们认识它所经历的时代提供一个窗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7.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