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俊生 于飞海 赵彩云[3] Junsheng Li;Feihai Yu;Caiyun Zhao(Command Center for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Natural Resources,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ureau,Beijing 100055,China;Wetland and Clone Ecology,Taizhou University,Taizhou,Zhejiang 318000,China;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riteria and Risk Assessment,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 100012,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北京100055 [2]台州学院湿地与克隆生态学研究所,浙江台州318000 [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
出 处:《生物多样性》2024年第11期1-4,共4页Biodiversity Scienc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471743)。
摘 要:随着全球国际贸易一体化进程加速,物种在人类协助下跨越地理隔离频繁在各大洲间交流。迄今全球已记录的外来物种超过37,000种(IPBES,2024),而据预测2050年外来物种数量仍将持续增加(Seebens et al,2021;Capinha et al,2023)。部分外来物种在引入地经历定殖、扩散和暴发,危害生态系统、农林业生产、人体健康等,造成入侵。目前,全球已记录外来入侵物种超过3,500种(IPBES,2024)。外来入侵物种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五大因素之一,也是历年《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主要议题,并制定了系列防控目标。
关 键 词:外来入侵物种 农林业生产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入侵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地理隔离 人体健康
分 类 号:X176[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14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