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周芩宇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法学院
出 处:《法律史评论》2024年第3期385-395,共11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近代传承与文明互鉴研究”(项目号:23AZD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一、写作背景:中国法域外形象的转变西方人研究中国法的历史进程可追溯至明清时期,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主编的《中华帝国全志》是18世纪欧洲最权威的中国志书,其中记载的中国法内容成为当时欧洲思想家谈及中国法时的重要参考文献。此后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或其他长期旅居中国的西方侨民虽偶有涉及中国法律问题,但基本是通过回忆录或见闻录的形式展开,少有系统性研究。随着中西交流不断深化,了解中国法成为当时西方人的普遍需求,虽然传教士的记述和翻译作品数量已经颇具规模,但“注意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在最令人期待的主题上”,①“那些提供大量事关中国现状的民事、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出版物,常常被传教士忽略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