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感性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能——基于“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角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夏巍 莫颖骞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4年第4期73-83,共11页Research on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史观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号:22AKS001);中央社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重大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文明观比较研究”(项目号:ZK202302105);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第二个结合”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研究(项目号:KT2306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感性意识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它是人们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建构的对社会存在的领会,也是中国人在感性实践与日用平常中对道的领会。“第二个结合”的基本遵循要求发掘感性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能。充分激发与调动大学生的感性意识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促使他们在体察社会历史现实的基础上自觉自身的历史主体地位,并内生出对象化自身的创造性力量。感性意识的潜能还显著体现在对大学生文化主体性的培育,它不仅能够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使之在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感性生命精神的领会与把握中深化对其本真内涵的理解与认同,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文化创造力量,促使他们以文化建设者的自觉在“类”的原则高度上创造新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关 键 词:感性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主体性 

分 类 号:G641[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