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意识

作品数:60被引量:8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夏巍王浩斌王德峰刘少杰姚文放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江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以“感性意识”终结“自我意识”——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678-685,共8页陈永杰 张佩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009)。
“感性意识”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费尔巴哈试图用直观唯物主义反驳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认为黑格尔把活生生的人类历史归结为高度思辨的自我意识的展开过程。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在哲学上的理论贡献,同时弥补了其哲学...
关键词:感性意识 自我意识 感性直观 感性活动 感性 
对象性本质力量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构建
《学术论坛》2024年第5期21-30,共10页段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史观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2AKS001)。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是由感性活动建构的。作为前所未有的实践探索,要在历史实践中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对象性活动的意义及其创造力。把握马克思关于对象性活动的实质,就是在实践中建构属于中国的人和世界的全新关系——感性的对象性关系...
关键词:对象性活动 本质力量 感性意识 文化伦理 中国式现代化 
发掘感性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能——基于“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角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4年第4期73-83,共11页夏巍 莫颖骞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史观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号:22AKS001);中央社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重大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文明观比较研究”(项目号:ZK202302105);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第二个结合”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研究(项目号:KT23064)的阶段性成果
感性意识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它是人们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建构的对社会存在的领会,也是中国人在感性实践与日用平常中对道的领会。“第二个结合”的基本遵循要求发掘感性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
关键词:感性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主体性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认识论革命探微
《贵州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33-39,共7页王凯 李勇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诞生是一场存在论革命,更是一场认识论革命。马克思实践哲学对抽象本体论和超验形而上学建制的瓦解,内在贯通了对建立在二者之上的传统认识论的体系化批判。马克思从认识的存在论基础出发,不仅指出了传统认识论中“意...
关键词:实践哲学 认识论 感性意识 实践同构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感性意识概念的批判与重构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4年第5期8-12,共5页李春晓 
2022年度复旦大学“泮林望菁”研究生创新计划一般项目(2022FDMYC06)研究成果。
黑格尔将感性作为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感觉确定性就是“这一个”和“意谓”。在批判黑格尔感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感性意识是人的感性意识。感性作为世界自身的反映,即时间的形体化,使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相分离。在存在与本质...
关键词:感性意识 黑格尔 感性原子 社会主义 
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
《理论视野》2024年第2期5-10,共6页陈永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研究》(项目编号:23&ZD00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023SJZD076)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使用了一个新概念——感性意识。通过对感性意识概念的解读,我们发现马克思主张意识是由人的感性活动带来的,而不是自我意识的逻辑展开;人通过类意识——感性意识确证着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作...
关键词:感性意识 感性活动 自我意识 语言 
学校育人的“感性意识”基础及实践路向
《学术探索》2023年第8期133-140,共8页田夏彪 
国家社科基金(20BMZ069)。
学校育人是具体、全面和个性化的,为避免其走向抽象化的存在,须把“感性意识”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从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方法上凸显实践性。从育人主体来看,师生之间是对象性的交往存在,他们通过对话交流而在“观看中”...
关键词:学校育人 感性意识 师生 课程 教学 
从感性意识到社会性认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新认识论出场与历史规定
《社科纵横》2023年第3期50-54,共5页李勇 王浩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史研究”(20BKS134);复旦大学望道经典研究项目“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认识论批判旨趣与价值归旨”(FD22WD006)。
马克思实践哲学在实现存在论革命的同时,内在蕴含着对人类认识的存在论思考。通过挖掘认识的存在论基础,马克思实践哲学揭示出人的认识是对生活世界的自觉领悟,是一种感性意识。一方面,感性意识的主客体是一种对象性存在,从而超越传统...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 感性意识 对象性关系 社会性认识 
论马克思恩格斯传播观中的交往语簇
《东南传播》2023年第5期64-67,共4页李沛峰 
“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传播观中的特色概念,也是马克思表述其传播思想的关键范畴。在以往的传播学研究中,多将“交往”与“传播”进行比对融合,并从认识论层面对其阐释。但是,当交往从宏大的社会性范畴转入到传播学体系中时,是极易忽...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传播观 交往理论 感性意识 社会权力 
从“同质性”到“异质性”——重思马克思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解答被引量:1
《东岳论丛》2023年第2期76-82,191,192,共9页陈永杰 李雨桐 
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9FZXB086)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看待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态度经历了几次变化,最终在感性活动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二者关系的异质性判断。其中的关节点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实现了由同质性向异质性判断的转向。在近代思辨哲学中,当活生生的历史实践被归结为精...
关键词:思维与存在 感性直观 感性活动 感性意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