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出 处:《中医文献杂志》2024年第6期19-22,共4页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心力衰竭创新病机诊断指征与诊断方法研究”(2022YFC3500104)。
摘 要:本文对“心胀”的历代相关中医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灵枢》之后,“心胀”长期并未独立成病。两晋时期《针灸甲乙经》出现了五脏六腑之“胀”的辨证取穴法,但未就“心胀”单独拓展相应病机与治法。唐宋时期“心胀”仅作为症状性表述出现,其后金、元、明、清的代表性医书多将“心胀”置于“肿胀”等疾病概念之下。晚清《医醇剩义》首次补充了“心胀”的病机与治法,始独立成病。可见,历代中医古籍大多未将“心胀”独立成病。本文认为,将“心胀”纳入五脏六腑之“胀”的理论框架下,而非独立成病,更为合理。
分 类 号:R221.2[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17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