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中胜[1] Wu Zhongsheng
机构地区:[1]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人文杂志》2025年第2期80-87,共8页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子学与《文心雕龙》的思辨性研究”(24BZW04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理论范式构建”(22&ZD258);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西文学批评史研究”(24WX01)
摘 要:“体用”范畴是中国本土固有思想发展的产物。先秦时期,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有相关的思想因子。魏晋玄学对此有更多更深入的关注,并广泛地影响到正处于自觉时期的中国文章学,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这一影响在中国文章学中的集中体现。刘勰从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和具体层次,多方面多层次展开“体用之辨”。在刘勰看来,文章从本体、体制到体貌,无形之体无处不在;与之对应的是,从最高层次的文章功用,到中间层次的文章规范,再到具体层次的字句运用,有形之用也比比皆是。宋明时期,思想家们从理学的角度把“体用之辨”推向高潮。由于受儒家思想的主导,中国文章学注重“体”与“用”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但相对而言,更重视探索文章之“用”,从而形成中国文章学的重要思想脉络——实用传统。基于明体达用的优良传统,中国文章学有关注社会生活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其本身的理论思想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5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