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邓安庆[1]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 处:《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2期39-41,共3页Social Sciences Digest
摘 要:为了纪念伟大哲学家康德诞辰三百周年,德国把2024年命名为“康德年”。各国都在举办国际会议,探讨康德对现代文明的奠基性意义,反思当前世界与各文明体所面临的空前危机,尝试为人类未来寻找新出路。在本文中我将首先分析欧洲启蒙学者为何从莱布尼茨时代对中国文化的热捧转变为康德之后的冷淡;接着,分析中国学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何会对一个不喜欢中国文化的康德倾注越来越大的激情,并推动康德哲学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研究,使得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康德研究者数量最为庞大的国家之一,而且吸引了众多德国和其他国家康德研究专家前来讲学;最后,我将对这一百多年来中国对康德的接受史做些学术反思。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