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兮 He Xi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出 处:《艺术评论》2025年第2期137-150,共14页Arts Criticism
摘 要:“影”是中国哲学与艺术理论中一个有待关注和发掘的潜在范畴。不同于西方绘画将光影明暗作为画面的表现主体,中国古代绘画甚至很少在画面中直接表现光影。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古人忽视光影,与之相反,“影”作为一种观念和创作实践,更深层次地主导了中国艺术,尤其是文人画的创作。就这一观念的历史发展来看,它离不开中国早期哲学对形、影关系的思考,也离不开魏晋佛教对“影”之独立性的追认,到唐宋时期则完成了从哲学认知到艺术实践的贯通。由此,“影”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禅对真幻关系的倒置及宋儒的创造性发挥,赋予了它“形理两全”的性质,这使绘画领域的“取影入画”获得了理论合法性;二是影的单色性和平面性,使其成为具象之物的简写形式,与水墨画的尚简观念高度匹配;三是影的虚灵性,使其似墨而非墨,既生成一种疏淡闲远的画风,又将人的心灵引向了超然之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