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艳 Zhang Yan
出 处:《郭沫若学刊》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古典传统重释重构及其互动关系史研究”(21&ZD267)阶段性成果;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郭沫若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重释重构及其创作影响研究”(Qhyb2022-127)阶段性成果。
摘 要:郭沫若通过不断重塑屈原形象来探索现代文人参与文学与社会变革的道路,探寻自我身份建构的途径。诗剧《湘累》通过突出“病”与“泪”的形象特征追认屈原为浪漫主义诗人;历史剧《屈原》为将屈原纳入抗战话语体系,转而为“病”证伪,以“泪”为阶级斗争对象,并彰显其“风雷电”的精神特质和“人民本位”的政治理念,在版本演进中逐步确立了屈原“人民诗人”的形象。勾连郭沫若不同时期的屈原言说,屈原形象不但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作者自我身份建构历程,而且折射出文学观念的嬗变和现代中国文学书写范式的转换,更为重要的是,以屈原为载体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们在新与旧、个人与民族、人民与国家之间的摆荡和选择得以显露。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9.1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