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睿
机构地区:[1]中央音乐学院,北京100091
出 处:《黄河之声》2025年第2期70-73,共4页Song of The Yellow River
摘 要:在拉赫马尼诺夫的创作生涯中,艺术歌曲占据了重要地位,于1892—1893年间创作的《别唱吧,美人》正是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作为一位浪漫主义晚期的作曲家,拉氏始终忠实地追随着19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传统,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拉氏对肖邦、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继承,也体现于其创作艺术歌曲时对普希金等浪漫主义作家的钟爱。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显然不会允许一首绝对主观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成为经典之作。《别唱吧,美人》中的哀伤也早已与绝对主观和自由的表达背道而驰。这首歌曲既没有如斯克里亚宾、马勒等作曲家般的充满戏剧性和创造性的和声,也没有与拉氏钢琴作品相媲美的华丽伴奏,更没有精彩绝伦的声乐旋律,甚至歌词也仅仅是简单的宣叙。拉氏在创作这首作品时似乎有意识地回避了热情和感叹,将洋溢的悲情一一删去,只留下了陈述和深思。但这并没有冲淡充斥在这首作品中的浓郁哀伤,反而使其中的情感更加沉重和复杂。在音乐中,听众跟随着指向悲伤的蛛丝马迹展开思考,发掘着隐藏在乐音下的更深层次的思绪。这样的创作风格令笔者联想到文学创作中的“冰山理论”,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据此,如果将拉氏在音乐中陈述的哀伤视作文字中的冰山一角,那么听众通过作曲家埋藏在“冰山一角”中的隐喻而展开的深刻思考则正巧可以对应隐藏在简洁朴素的文字下的宏伟冰山。无论拉氏是否有意为之,都可以利用这样的巧合来进一步理解这首作品中哀伤的由来。因此,笔者谨以此文归纳和总结拉氏在这首作品中使用的隐喻,揣度在《别唱吧,美人》乐谱下蕴藏着的“八分之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