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倾城之恋》小说的话剧改编与喜剧性特色  

作  者:周彦杉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出  处:《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77-83,共7页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摘  要:1944年,由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改编的话剧在上海沦陷区演出,从小说改编为话剧的历史进程中还蕴藏着一些尚未掘进的问题。剧团对观众群体的偏好与小说戏剧化为改编提供了必要条件,奠定了文本基础。张爱玲在港求学时对浅水湾饭店和母亲穿着的记忆,影响了舞台上的色彩布设,以胡琴为代表的京味音乐消解了小说中的圆满暗喻和原乡的地域性概念,结合张爱玲六十年代的创作,还反映出作者对自身南北双重籍贯的认同以及从文化角度对中国形象的理解与构建。话剧中的喜剧效果不仅与张爱玲家族纷争中的闹剧化有异曲同工之处,还明显不同于张爱玲后期风俗喜剧中更为自然圆熟的幽默。《倾城之恋》话剧以大团圆的形式收尾,但并不具有一般喜剧的积极教育意义,却对沦陷区的上海市民而言有精神共振的效果。

关 键 词:《倾城之恋》话剧 1944年 喜剧效果 舞台布置 小说改编 

分 类 号:I06[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