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希望与绝望,以及裴多菲的诗翻译:是“希望之盾”,还是“绝望之剑”?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 李侠(译) 

机构地区:[1]韩国梨花女子大学,03760 [2]韩国东国大学

出  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5年第2期156-180,共25页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摘  要:鲁迅曾以1883年德国雷克拉姆(Reclam)出版社出版的由戈尔德施密特(Goldschmidt)翻译的德文版诗集Gedichte von AlexanderPetöfi为底本,翻译并引用过裴多菲的诗歌。本文将鲁迅翻译的裴多菲的诗与德文版及匈牙利原文进行相互比较,揭示了鲁迅的散文诗《希望》中出现的各种概念和意象,如“暗夜”与“茫茫的东方”、“绝望”与“希望”、“空虚”与“虚妄”;分析了“希望之盾”与“绝望之疯狂(剑)”等在作品中处于怎样的相互结构关系,重构了鲁迅对希望与绝望的观念。鲁迅在阅读和翻译戈尔德施密特德文本裴多菲诗集的过程中,以裴多菲的诗意陈述为例证,否定了希望与绝望的绝对性,决定实践从“希望之盾”到“绝望之剑”的方法转换以摆脱“虚妄”的内部情绪。因此,他期望向作为青春生命的青年揭示,摆脱目前的“寂寞(平安)”,走上耗尽青春生命的道路,才是真正的希望。

关 键 词:鲁迅 裴多菲 《希望》 希望之盾 绝望之剑 青春生命 

分 类 号:I20[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