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翟韬[1] Zhai Tao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 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文化冷战视域下的美国国际展览会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1947—1977)”(21BSS00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美国文化冷战研究的视角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进。文化冷战与美国外宣最初在心理战视角下被定义为一种冷战斗争的工具,进而在总体战视角下被逐渐认识到是冷战的同义词和核心的国家安全政策,后来在公共外交视角下被界定为是一种管理殖民地的帝国战略,最后文化冷战在文化视角观照下则被认为是美国国家身份的对外表达。文化冷战研究的兴起和演变,除了源于学术潮流自身的“进化”之外,也受到了政治和社会思潮的外部影响:心理战视角和总体战视角的兴起就是因为要回应冷战终结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公共外交-帝国战略视角则是受到了“9·11事件”和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刺激才发展出来的观察角度,最后由于美国国家身份的撕裂,才促使史家关注文化冷战中的国家身份问题,进而转向文化视角。四种视角有各自的解释范围,彼此并不相互排斥。文化冷战的研究一直在更新,但却没有“换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0.2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