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阐释如何成形——论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中的阐释自觉、界限及展开  

Emerging Public Hermeneutics:Consciousness,Boundaries,and Articulation in Intellectual Cosmos of Early China

作  者:程听[1] Cheng Ting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  处:《学术研究》2025年第3期15-22,共8页Academic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西方美学社会学转向问题研究”(23&ZD23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6批面上资助(2024M76098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为解答公共阐释何以可能提供了诸多线索。公共阐释有其准备与展开的必要步骤。首先,先秦儒家的“四毋”“知言”“虚壹而静”与道家的“心斋”等提法,表明主体心志的“无意”“虚静”是阐释自觉的主体准备。其次,知识确证是保证阐释有效性的关键。早期中国思想世界的“真知”并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真理”,庄子的“真知”论说明“知”的形成有其特定的问题境遇与时代情况,而儒、墨、名家的论说展示出“知”的依凭可能为师承、典籍、实践、习俗等,如是可明确阐释界限并作好知识准备。最后,阐释展开不离“名”“类”“故”“理”的“连贯成形”过程,知晓何以“连贯”与如何“成形”则是公共理性的实现。此外,阐释主体进入公共空间必从“教—学”开始。

关 键 词:公共阐释 阐释自觉 阐释界限 阐释展开 连贯成形 

分 类 号:I0-03[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