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义发微——以《文心·谐隐》为中心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羊列荣[1] 姜锴博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2]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  处:《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24年第1期203-219,共17页Reasearch on Chinese Literature

摘  要:刘勰最早系统研究“隐”(骵)的意义和历史。他对“隐”的解释,大概是沿用汉儒的旧训。因重视“隐”的讽诫义,刘勰乃以“隐谏”为隐语之正宗,是未察古之隐谏,实依托于隐戏,隐在先而谏在后。他认为隐语乃稗官所采,固然是据“小说”类推,然此说符合古代采言之制。此制于学术史、文学史关系甚大,宜作深入考证。刘勰还指出荀子依“隐”作赋,对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基于宗经的观念,刘勰并没有把“隐”确定为赋体的源头之一。《隐秀》之“隐”,是刘勰根据隐体特征提出的理论范畴,泛指含蓄之格。“隐”与“比兴”都可以指文章旨意深远,但“隐”涵盖众体,而“比兴”特为诗体之常法,“隐”取事物的相关性而“比兴”取事物的相类性,在意义的表现上两者也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别。

关 键 词:隐(骵) 隐戏 隐谏 采言制  比兴 

分 类 号:I206.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