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蔡文菁[1] Cai Wenjing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200240
出 处:《现代哲学》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Modern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现象学视阈下自由与有限性的考察”(18CZX051)。
摘 要:康德的自律概念在揭示人类自由之本质的同时也包含着某种困境,并表现为“自律的悖论”。现象学家与当代伦理学家以不同的进路重释自律概念,并将主体间性引入自律的结构之中。我们将首先考察当代西方伦理学如何在对康德自律概念的阐释中揭示其所包含的交互主体性维度与第二人称视角,以及这一解读何以回应自律的悖论。随后,借助现象学家尤其是列维纳斯的思考,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他者对自律的构成性作用。现象学与当代伦理学从各自的进路出发探索自我经由他者而与自身关联的样式,既有共鸣之处,又彼此相异。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