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动理论视域下教学交往实践中的学生“假象主体”及应对  

The“False Subject”of Students in Teaching Communication Practice and Its Respo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罗雄 LUO Xiong

机构地区:[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450

出  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年第11期61-64,共4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基  金:202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智媒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图像叙事新症候及应对策略”(项目编号:GD24CMK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交往行动理论是对主体间性、主体关系和合理化的主体行动的研究理论。在教学交往实践中受主观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均可能会表现出“假象主体”状态。造成交往行动理论视域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假象主体”归因是:存在以“理解”为目的的语言交往障碍;学生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控制的行为实践;学生多感官学习的自我感知离散状态。教师要提升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需要消除教学交往实践中的“假象主体”,创造从目的性交流到达成理解效度的话语实现,促进认知主体性到实践主体性的行为转变,强化从知识逻辑发生到心理发生的感官赋能。

关 键 词:交往行动理论 教学交往实践 学生 假象主体 

分 类 号:G420[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