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赫 张丽红[1] Wang He;Zhang Lihong
机构地区:[1]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出 处:《艺术科技》2024年第22期185-187,共3页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 金:2022年度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东北各民族女神创世神话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B169。
摘 要:当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古典抒情诗的审美教育面临着深层困境,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拘泥于字词训诂与机械背诵,导致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知人论世”的表层,难以触及情感内核与审美本质。突破诗歌教学审美困境,着力落实新课标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培育刻不容缓。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心物同形”理论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该理论揭示出诗歌创作是主体心理力场与客观物理力场的异质同构过程。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心物同构理论,建构“符号解码—场域重构—同构创作”三维教学模型。诗人通过符号系统的三级编码,将抽象的情思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意象网络。文章通过解析苏轼、陶渊明、毛泽东等诗人经典诗歌的符号系统,揭示诗歌中的“情感—物象同构映射机制”,相较于传统鉴赏方法,引入这一理论可实现三重突破:其一,解码意象群的拓扑结构;其二,建构多模态审美场域;其三,激活创作迁移机制。三重突破直指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三大症结——意象解读的碎片化、审美体验的单维化、文化传承的符号化,为落实新课标“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切实路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