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怒的现象学阐释——从《论语》“樊迟请学稼”看孔子发怒的教育意涵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Teachers’Anger”from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An Analysis of the Story about“Confucius Getting Angry upon Fan Chi’s Attempt to Learn about Farming”in The Analect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亚芬 刘铁芳 Zhou Yafen;Liu Tiefang

机构地区:[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 [2]湖南工业大学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长沙410081

出  处:《现代大学教育》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基  金: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教育传统的哲学阐释”,项目编号:AAA240016。

摘  要:现代教育工具理性的主导导致发怒被赋予消极、病态化意义。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发怒被视为教师专业缺失或权力关系支配下的暴力的象征。孔子的教育实践则彰显了发怒作为具身教育手段的合理性:其发怒源于对“仁”的价值守护,通过现象学悬置剥离表象世界,以身体介入构建伦理剧场,在非对称性师生关系中实现存在论转化。教师发怒应以仁爱为情感基底,运用礼的具身符号系统进行价值铭刻,通过焦虑转化艺术实现学生的存在觉醒。研究为重塑教育情感伦理提供了跨时代的理论参照,对破解现代教育中的情感异化困境具有启示意义。

关 键 词:教师发怒 止于至善 因材施教 现象学情境 存在论转化 仁礼实践 

分 类 号:G40-02[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