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郎明朗[1,2,3] 邱珍 Lang Minglang;Qiu Zhen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2]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校,北京100084 [3]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出 处:《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25-32,共8页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价值与实施路径研究”(21VSZ062);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北京奥运遗产资源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实效的路径研究”(BJSZ2021YB2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以中华体育精神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2024SKPY17)。
摘 要: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关键,其水平直接关联到我国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及“双碳”目标的达成。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生态素养的高低,不仅关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更是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认知停留于浅表,生态责任意识相对薄弱且生态行为失范。这主要缘于生态素养的培育在教育体系中存在短板、社会生态文化的错位,以及个体生态意识的不足。高校需从四个维度综合施策:推动教育革新,构建系统化、全面化的生态教育体系;加强文化浸润,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情感与价值观;实施政策激励,打造具有生态特色的培养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促进多方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生态素养培育的强大合力。
分 类 号:G641[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