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Brown University,Providence
出 处:《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第4期359-364,共6页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77700);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2-1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9930020;40028201)资助
摘 要:报道了对热河生物群中植物化石、脊椎动物羽毛化石及沉积物中的黄铁矿莓状体及黄铁矿微晶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探讨了热河生物群化石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的微环境特征。黄铁矿莓状体及微晶质大量保存于植物化石表面和组织内部,而羽毛化石和围岩中则较少。莓状体直径6~31μm,平均约20μm,指示了一个游离氧气浓度小于 30μmol/L的贫氧水体环境。植物化石内部莓状体的生长指示了在黄铁矿化过程中水分子和游离氧气分子在机体组织内的存在,而组织降解和莓状体形成之间的相对时间差又指示出快速的软组织降解始于化石化的最初期。植物化石的细微结构在细胞水平上的缺失支持此解释,提出了“化石封套”模式以解释化石化初期在有机物周围形成的有别于水体大背景环境的微环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