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程敏[1]
机构地区:[1]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出 处:《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5年第4期102-103,共2页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摘 要:修辞接受是修辞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修辞话语的意义是接受者赋予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接受者不同,对同一修辞话语的理解可能不同。"势"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定势》篇用一系列比喻对"势"进行了描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此"势"进行了不同的建构。对于这种多元的修辞接受现象,本文借鉴接受美学从接受对象和接受者入手做了考察。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