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申丹[1]
机构地区:[1]英国爱丁堡大学
出 处:《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51-59,共9页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摘 要:J.希利斯·米勒是著名解构主义学者,而其《解读叙事》又自称为“反叙事学”的著作,这种情形促使《另一种解读》形成了单一固定的阐释框架,认为《解读叙事》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反形而上学的著作。在这种单一框架的作用下,该文对笔者的《评米勒的“线条意象”》进行了“误读”。为了避免被这一“误读”所误导,也为了更好地把握《解读叙事》的本质,本文将进一步揭示米勒身上“解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共存的内在双重性,揭示《解读叙事》一书丰富的双重意义:尽管其总体理论框架是反形而上学的,其批评实践却是解构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混合体,不时体现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形式主义立场。此外,在分析仅涉及“解构主义宏观”层次时,有时出现的也是两者的混合体:仅仅在出发点上是“解构主义”的,而在分析方法上却依然是“认识论层面”的。书中这种复杂的双重性不仅与作者的思想实质有关,也与理论的可应用性相关。本文认为,在阅读理论著作时,不能先入为主,带着某种定见来“盲目”地看文本,而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和视野的开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透过文本表面的总体理论框架,看到文中隐含的某一层次甚至多层次的双重性,乃至多重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6.15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