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850024)

作品数:4被引量: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薛敬梅孙卫新张海珍林永更多>>
相关机构:普洱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西部学刊》《凯里学院学报》《普洱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盟誓《左传》旧俗木鼓佤族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社会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左传》中“衅鼓”的统计分析——兼与佤族木鼓旧俗比较
《凯里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98-102,共5页孙卫新 薛敬梅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盟誓文化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1YJA850024);2013年度普洱学院校级科研课题资助项目"<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项目编号:201304)
《左传》中的"衅鼓"作为一种古礼,有杀戮、衅仪、血衅等意义,这值得讨论。首先,采用统计法对《左传》中20次"衅"字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初步结论:衅鼓是指用牲血或战俘(仇敌)之血献祭新铸成的钟、鼓等礼乐器或是战鼓、军旗等军器的仪式;其...
关键词:衅鼓 佤族 木鼓 旧俗 
对《左传》中“衅鼓”意蕴的考察——基于佤族木鼓旧俗的观照
《普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共5页孙卫新 师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850024)<盟誓文化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关系研究>;云南省财政厅项目(云财教140号;320号);普洱学院校级课题资助项目"<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项目编号:201304)的阶段成果
按照"礼失求诸野"的预设,采用比较法对比《左传》的衅鼓与云南阿佤山核心区佤族木鼓旧俗,旨在通过后者反观前者的面貌。分别对《左传》的"衅鼓"和佤族木鼓旧俗用统计分析、文献考察和田野资料等论据进行考察和比较,得到初步的结论:二者...
关键词:衅鼓 佤族 木鼓 旧俗 考察 比较 
从布朗族祭祀茶祖看盟誓文化的民族性——以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为例被引量:1
《西部学刊》2013年第10期52-55,共4页张海珍 薛敬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1YJA850024)<盟誓文化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关系研究>阶段成果
作为"百濮"的后裔,芒景布朗族自然承袭了祖先剽牛的习俗,但又以祭祀茶祖的仪式来呈现其盟誓文化,因而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他们的生存"拐杖"——茶息息相关。其剽牛盟誓既是对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宣誓,同时,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
关键词:布朗族 盟誓文化 民族性 意义 
仪式的意义表述及文化内涵的呈现——云南普洱边境的春节“拜年”图景
《普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21-25,共5页薛敬梅 林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850024)<盟誓文化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关系研究>阶段成果
从云南普洱边疆少数民族春节的集体"拜年"场景中,指出其仪式活动与"普洱民族团结盟誓"的话语同构,通过对其内在的文化心理的分析,指出春节"拜年"仪式对建构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的意义。
关键词:仪式 拜年 盟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