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无)

作品数:8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施咏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艺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音乐教育》更多>>
相关主题:流行歌曲中国民歌信天游旋律民间小调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中国音乐教育》2014年第6期14-15,共2页施咏 
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与形态探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2YJA 760052
《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江西兴国地区的客家山歌,属于民歌分区中的赣南区。该类山歌特色鲜明,特别足开始的引腔“哎呀嘞哎”和中间过渡腔的“同志哥”,是该地区民歌的明显标志。
关键词:《打支山歌过横排》 中国民歌 流行歌曲 客家山歌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被引量:1
《中国音乐教育》2014年第5期19-20,共2页施咏 
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与形态探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2YJA760052
《摘葡萄》是流行于四川地区的一首山歌,音域在“6-(5)”之间,旋律主要活动在高音区,一开始就出现七度、五度的大跳音程,音乐具有高亢辽阔的特点,多用假声演唱,属于“高腔”山歌中的代表性曲目.该歌曲属于“四句头”的山歌,节奏自由,...
关键词:《摘葡萄》 流行歌曲 中国民歌 四川地区 音调结构 山歌 音域 旋律 
《王大娘钉缸》——“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三
《中国音乐教育》2014年第4期21-22,共2页施咏 
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与形态探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2YJA760052
《工大娘钉缸》(又称《王大娘锯缸》)是一首产生于河南南阳邓州市的民间小调。歌曲通过补缸铁匠夸奖王大娘三个女儿的情节,来表现农村的生活趣事。
关键词:流行歌曲 中国民歌 民间小调 生活趣事 邓州市 
《蓝花花》——“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一被引量:2
《中国音乐教育》2014年第2期20-21,共2页施咏 
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与形态探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2YJA760052
《蓝花花》是陕北“信天游”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记录于1944年前后,最初流行于延安、绥德等地,后在全国流传,影响深远。歌曲叙述了陕北农村姑娘蓝花花,被迫嫁给一个比她大三十多岁的地主“周老猴子”,但她不屈服命运安排,毅...
关键词:《蓝花花》 流行歌曲 中国民歌 农村姑娘 信天游 陕北 曲目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被引量:1
《中国音乐教育》2014年第1期14-15,共2页施咏 
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与形态探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2YJA760052
20世纪40年代,甘肃东部庆阳(陇东)地区大小军阀相互混战,争夺地盘,加上地方土匪势力的危害,陇东人民痛苦不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陇东地区后,人民群众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发泄。反映到当地的民歌中,人民群众...
关键词:中国民歌 毛泽东 流行歌曲 领袖 咱们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 陇东地区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九被引量:1
《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第12期19-20,共2页施咏 
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与形态探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2YJA760052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也叫“顺天游”。因其来源于当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的即兴编唱,常用高亢、悠长的旋律,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故得名“信天游”。
关键词:中国民歌 流行歌曲 游击队 陕北民歌 触景生情 日常生活 信天游 即兴 
《剪靛花》——“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八被引量:2
《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第11期10-12,共3页施咏 
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与形态探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2YJA760052
《剪靛花》又名《剪剪花》、《靛花开》、《码头调》、《放风筝》等,是明清俗曲中一首著名的曲牌,广泛流行于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的诸多乐种之中,又与当地的语言、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很多变体,影响深远。
关键词:剪靛花 中国民歌 流行歌曲 《放风筝》 明清俗曲 乐种 音乐 
《新东北风》——“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七被引量:1
《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第10期14-15,共2页施咏 
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与形态探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2YJA760052)
《新东北风》是一首流传于辽宁、吉林等地的民间小调,采用了"东北风调"旧曲填新词而成。全曲为徵调式,但"La"音的作用影响强烈,具有明显的骨干作用。全曲旋律的核心动机处于第一至第四小节和第九小节,
关键词:中国民歌 流行歌曲 东北 民间小调 骨干作用 徵调式 旋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