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0243nm067)

作品数:8被引量:7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施斌方超裴元英吴伟洪鸣凰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相关期刊:《药学学报》《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药学杂志》更多>>
相关主题:隐形纳米粒长循环相对分子质量纳米粒纳米囊泡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粒径和MePEG相对分子质量对隐形纳米粒固着水层厚度和表面MePEG链密度的影响被引量:2
《中国药学杂志》2007年第23期1802-1806,共5页方超 施斌 洪鸣凰 范莉 裴元英 陈红专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0243nm06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技基金项目(05XJ21001);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
目的考察粒径和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ethoxypolyethyleneglycol,MePEG)相对分子质量对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rHuTNF-α)隐形纳米粒固着水层厚度(fixed aqueous layer thickness,FALT)和表面Me...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 纳米粒 隐形 长循环 固着水层厚度 表面MePEG链密度 
粒径和MePEG相对分子质量对隐形纳米粒体外巨噬细胞吞噬和大鼠体内长循环的影响被引量:6
《药学学报》2006年第4期305-312,共8页方超 施斌 洪鸣凰 裴元英 陈红专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0243nm067).
目的考察粒径和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 ethoxypolyethyleneglycol,M ePEG)相对分子质量对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 inant hum a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rHuTNF-α)隐形纳米粒体外巨噬细胞吞噬和大鼠体内长循环的影响。方法复乳法制备...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 纳米粒 隐形 长循环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大鼠 
聚乙二醇修饰对羟喜树碱隐形纳米囊泡的肿瘤靶向和抑瘤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5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年第1期46-49,共4页施斌 方超 游美羡 裴元英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纳米专项(0243nm067)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对载羟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纳米囊泡(PEG-PHDCA)在S180肉瘤小鼠体内的肿瘤靶向性及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选用司盘60和PEG-PHDCA为载体材料,制备HCPT的PEG-PHDCA隐形纳米囊泡...
关键词:羟喜树碱 纳米囊泡 肿瘤靶向性 
不同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对包载羟基喜树碱的PEG-PHDCA纳米囊泡 体外释放和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0
《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第21期1643-1646,共4页施斌 方超 游美羡 裴元英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纳米专项(0243nm067)
目的探讨不同聚乙二醇(PEG)相对分子质量对包载羟基喜树碱的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EG-PHDCA)纳米囊泡体内外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制备了羟基喜树碱的PEG-PHDCA纳米囊泡,在研究该纳米囊泡的形态、粒径...
关键词: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 羟基喜树碱 长循环 药动学 
聚乙二醇-聚十六烷基氰丙烯酸酯聚合物及其纳米粒的制备被引量:1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年第3期152-155,共4页黄敏 吴伟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0243nm067)
聚乙二醇氰乙酸酯和十六烷基氰乙酸酯聚合得到两亲性的标题聚合物,通过IR、1HNMR及凝胶渗透色谱法等确证结构。将此聚合物用溶剂-非溶剂法所制得的纳米粒粒径为100~400nm,分布均匀。
关键词:聚乙二醇-聚十六烷基氰丙烯酸酯 制备 纳米粒 中间体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隐形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稳定性被引量:6
《药学学报》2004年第11期939-943,共5页方超 施斌 裴元英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0 2 43nm0 67) .
目的 制备 3种不同粒径和表面为 3种不同分子量 (2 0 0 0 ,5 0 0 0和 10 0 0 0 )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 (MePEG)修饰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隐形纳米粒 ,考察纳米粒胶体溶液的稳定性。方法 合成载体材料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 (...
关键词: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 隐形纳米粒 长循环纳米粒 均匀设计 
隐形纳米粒的体内靶向性被引量:27
《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第1期7-11,共5页汪杨 吴伟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 :0 2 43nm0 67)
目的 综述隐形纳米粒经静脉注射后 ,在体内的脾、脑、肿瘤和骨髓的靶向性。方法 查阅文献 ,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隐形纳米粒经静脉注射后 ,在血液中循环 ,可躲过肝脏枯否氏细胞的吞噬 ,有效地靶向身体其它组织和器官 ,尤其是脾、脑...
关键词:隐形纳米粒 体内靶向性 网状内皮系统 RES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