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XJL005)

作品数:6被引量:1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常明明张静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财经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农史》《求索》更多>>
相关主题:建国初期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土改运动土地租佃土地买卖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建国初期乡村地权流转的社会经济效应考量——以长江中下游6省为例被引量:2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56-62,共7页张静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XJL005)的阶段性成果
土改结束后到集体化高潮前,土地买卖和租佃等地权交易形式仍然继续存在下来并有所发展。当时农村地权流转主要发生在普通劳动群众之间,且多数属于调剂劳力、调剂生产的性质。当然,有极少数农民因买入、出租土地而上升为新富农,也有部分...
关键词:建国初期 土地流转 社会经济效应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初步考察--以鄂、湘、赣三省为中心
《求索》2008年第6期201-203,共3页常明明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6JC79001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XJL005)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利用系统的档案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分别就农业劳动力的耕作能力和主要农作物亩需工量两方面,对20世纪50年代前期鄂、湘、赣三省农业劳动力的供需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理论估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农业劳动力的潜在性剩余率在25—45%之间,...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潜在性剩余 季节性剩余 
建国初期中共有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演变被引量: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130-135,共6页张静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中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07XJL005)
土改结束后至集体化高潮前,在地权个人私有存在的短短几年时间内,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权到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私有以及倡导土地买卖、租佃自由,从对老区互助合作组织和党员买地、出租采取区...
关键词:土地买卖 土地租佃 土改运动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乡村借贷方式比较研究——以中南区为中心被引量:2
《中国农史》2008年第3期84-93,共10页常明明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民间借贷关系研究"(06JC79001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07XJL005)阶段性成果。
20世纪50年代前期,随着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在农村形成了私人借贷、国家农贷与农村信用社三者并存的乡村借贷体系。与当时的农村私人借贷相比,现代金融组织在借贷对象、借贷利率、借贷用途、借贷信用和手...
关键词:建国初期 私人借贷 现代金融组织 运作方式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分析被引量: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129-134,共6页常明明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民间借贷关系研究"(06JC790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07XJL005)
由于受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低下的收入水平制约,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中,生活性支出所占比重要远大于生产性支出;在生活性消费中,食物、衣着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支出占据绝大的比重。当时农户的消费还处于自给、...
关键词:消费结构 低层次消费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家收支研究——以鄂、湘、赣3省为中心被引量:6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105-112,共8页常明明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6JC79001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XJL005)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调查资料为中心,系统探讨了鄂、湘、赣3省农家的收支对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认为与解放前相比,尽管农户的收支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受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及天灾人祸等因素的制约,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依然很低...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前期 农家收支 贫困因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