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2JAD770015)

作品数:3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吴爱惠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乡村建设典范慈善事业工商界救济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3
视图:
排序:
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另一种典范——张謇的南通乡村建设被引量:7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124-130,共7页熊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2JAD770015)
传统观点认为,乡村建设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政府支持的学者所倡导,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调剂金融、提倡合作与地方自治和移风易俗等措施复兴农村经济的改良运动。然而,大量史实表明,张謇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乡村建设"理念,但其...
关键词:乡村建设 典范 张謇 南通 
“有实无名”:工商界与江南乡村建设——以民国时期的无锡为考察对象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638-641,共4页吴爱惠 
200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研究"(02JAD770015)
在民国时期的无锡乡村建设进程中,工商界扮演着"有其实而无其名"的重要角色,其兴办教育、训练人才、改良农业、热心公益等举措不逊于"乡建派"。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江南地区悠久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以及工商人士的利益需求与自身素质。
关键词:乡村建设 工商界 “有实无名” 
1980年以来中国近代乡村救济史研究综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789-793,共5页吴爱惠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研究项目"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研究"(02JAD770015)
1980年以来,中国近代乡村救济史的研究重新为学术界所关注。学者们的目光主要集中于乡村建设、救荒救难、慈善事业等几个方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研究水平不高、区域研究严重失衡、史料未能充分挖掘。
关键词:乡村建设 救荒救难 慈善事业 综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