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13ZS068)

作品数:6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朱承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船山学刊》《社会科学论坛》《现代哲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儒学和解新文化运动儒学传统民族国家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儒学传统与时代精神——兼论儒学与新文化运动的和解被引量:2
《船山学刊》2015年第6期57-64,共8页朱承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儒家生活哲学的现代认同及其危机"(13ZS068)
新文化运动否定了儒学作为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合理性,带来儒家命运的巨大转折。为重新复兴儒学,当代大陆新儒学往往多从政治角度思考儒学发展,而作为古典中国之时代精神的儒学,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多重维度的传统,不能简单的只从政治角...
关键词:儒学传统 新文化运动 时代精神 
论“世界性”与“地方性”——马克思与儒学的视角被引量:1
《现代哲学》2015年第4期99-104,共6页朱承 
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儒家生活哲学的现代认同及其危机"(13ZS068)的阶段性成果
"世界"与"地方"的观念冲突一直以来是中国思想中的重要问题。从马克思思想的角度看,随着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单一民族的问题往往都能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问题,因而我们更应该从"世界性"的视角来反思地方性、民族性的问题;从传统儒...
关键词:世界性 地方性 世界历史 民族国家 天下 
儒家的“生死念头”被引量:1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8-20,共3页朱承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儒家生活哲学的现代认同及其危机"(13ZS068);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12SG35)的阶段性成果
对于生死问题的关注是儒家伦理生活的主题之一。儒家以现世生活为中心,从生命的重要性、生活的意义、生命与道义的关系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之处和死后世界,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观点。首先是关于肉体生命的思考。肉体生命是人的存在基础...
关键词:生死问题 儒家 肉体生命 伦理生活 现世生活 人的存在 理性思想 意义 
明儒欧阳德的“政学合一”论被引量:1
《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第3期43-52,共10页朱承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儒家生活哲学的现代认同及其危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ZS068
欧阳德是明代王门后学的代表人物,比较集中地发挥了王学的"政学合一"思想。欧阳德认为,所谓"学",不是读书求仕或者获得见闻知识,而是明确自己的良知和德性。"学"是使得良知澄明并在生活中实现进而成就道德理想的成圣道路。而所谓"政",...
关键词:欧阳德   政学合一 
“愉悦”何以可能?——《论语》首章新析
《现代哲学》2013年第1期101-106,共6页朱承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儒家生活哲学的现代认同及其危机"(13ZS068)的阶段性成果
"愉悦"作为一种在世情绪,对于成就自我、成全他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论语》首章展现了"愉悦"在人生各种场域中的可能性。从《论语》首章可以看出,保持"说"、"乐"或是"不愠"的情绪,对于人们在探索世界、发掘心灵、应对朋友或者遭遇...
关键词:愉悦 成就自己 成全他人 
幸福的社会之维——以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为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49-155,共7页朱承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3ZS068);上海市高校内涵建设项目(201107)
中国社会变革主宰了民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探索,民众幸福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近代以来,就试图实现社会幸福的思想和社会运动而言,出现了诸如太平天国式的乌托邦构造以及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清末思想家"为利欲正名"以及对独立富强的...
关键词:近代中国 幸福 社会变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