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

作品数:893被引量:26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近代中国》
主办单位:上海中山学社
最新期次:2024年2期更多>>
发文主题:孙中山学社辛亥革命学术国民政府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作者:易惠莉陈绛戴鞍钢仇华飞廖大伟更多>>
发文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被引期刊=近代史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清末民初现代“记者”的多元演进
《近代中国》2024年第1期246-262,共17页张继汝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大时代中的小记者:变动时代中的新闻记者群体研究(1912—1937)”(19FZSB019)阶段性成果
19世纪90年代,现代“记者”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20世纪初年逐渐成为报刊从业者的主流称谓,成为塑造其新式形象的关键资源与权力话语。然而,传统访员阶层却因自身种种负面形象而被排斥在记者群体之外,现代“记者”仅是报刊内勤人员的...
关键词:记者 传统观念 行业环境 职业实践 
美国驻华公使詹森对一·二八事变的应对与调处
《近代中国》2024年第1期118-145,共28页李莹 
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专项工程项目“国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料整理与研究之二:美国使领馆报告中的中国抗战史料”(16KZD018)阶段性成果之一
1932年1月18日日僧事件发生后,中日矛盾激化,美国驻华公使詹森最初拒绝介入其中,并提醒美国政府必须谨慎应对。但至1月28日战争爆发,危及美国利益,詹森又主动提请美国政府对日施压,并亲自赴沪调解争端。然而,因日军有意扩大战事,詹森调...
关键词:一·二八事变 詹森 中日关系 中美关系 
近代城市对病媒生物的处置——以近代上海灭鼠为例
《近代中国》2024年第1期227-245,共19页张二刚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涉疫动物处置与近代上海都市文明研究”(22CZS064)阶段性研究成果
灭鼠是预防鼠疫重要举措,近代上海民众对鼠害认识有一个渐变过程。沪地发现疫鼠前,大众未认识到老鼠可传播疫病危害,当局及民众也没有开展大规模灭鼠行动。1908年11月沪地首次发现疫鼠,开启了近代上海大规模灭鼠先河。此后,灭鼠不仅成...
关键词:近代上海 鼠疫 灭鼠 病媒生物 
郑孝胥与岑春煊关系探研——以广西督边时期为中心
《近代中国》2024年第1期95-117,共23页于泽洲 
郑孝胥一生交游广泛,曾充任很多督抚的心腹幕僚。1903年,他入岑春煊幕,并担任广西边防督办一职。郑、岑二人在广西共事近三年,最后因病请辞。究其原因,在于二人治边、治地的目的与手段各不相同。郑孝胥在龙州期间以保边防为重任,且与张...
关键词:郑孝胥 岑春煊 广西边防 武建军 官幕关系 
联省自治与中共广东支部“附陈反孙”事件发覆
《近代中国》2024年第1期75-94,共20页罗永宽 王文浩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青年项目“大革命时期李大钊与谭平山农村土地主张的比较研究”(2022QNXM08)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20年代前后,联省自治思潮盛极一时。1920年,陈炯明主政广东以后,所推崇之联省自治方案与谭平山等人对联省自治的看法多有相合之处,影响到谭平山及中共广东支部诸同志对陈氏的认知和判断。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后,逐渐放弃了联邦...
关键词:联省自治 “附陈反孙” 陈炯明 孙中山 谭平山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管理研究被引量:1
《近代中国》2024年第1期196-211,共16页李蔚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纺织史资料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9ZDA2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以日商在华纺织企业为基础,成立国营纺织托拉斯企业——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不仅规模宏大,更吸收了国营、日商企业的管理经验,在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人事管理、劳动管理等方面呈现出高度科层化的特...
关键词: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企业管理 科层制 劳资冲突 
“禁棉出洋”:1927年华商棉纺织业的诉求及争执
《近代中国》2024年第2期175-193,共19页陈科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纺织史资料整理与研究”(19ZDA213)阶段性研究成果。
1927年北伐战争导致内地原棉运输困难,加之印、美棉产歉收,华商棉纺织业的生产经营彻底陷于困局。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遂向成立未几的南京国民政府请愿暂禁本国棉花出口,以维救济。这一请愿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性质且内含废约的“革命逻...
关键词:1927年 “禁棉出洋” 华商纱厂联合会 政治参与 
从礼拜到星期再到周末:星期休息在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的功能之变
《近代中国》2024年第2期197-222,共26页封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一般项目“时间体制的全球变革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23BZS132)。
全球史视野下,星期休息在近代以降中国的社会功能,曾经历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嬗变:作为西方宗教伦理生活的礼仪时间,在于使在华传教士和信教教徒的世俗生活与宗教神圣时间保持一致;作为租界的外交时间,是欧洲殖民霸权扩张对中国租界时空权...
关键词:礼拜 星期 工休 
晚清时间观念的变革——以传教士编纂的基督通书为中心
《近代中国》2024年第2期243-262,共20页于子强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时间观念与时间体制大规模传入中国,基督通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传教士参照中国历书的编纂体例编写了基督通书,主张革除时宪书之中的择日吉凶神煞,还原时间的自然属性。其次,在基督通书的历史时间书写中...
关键词:基督通书 传教士 时间观念 
都市中的草根金融:晚清上海合会述论
《近代中国》2024年第2期265-284,共20页王玉坤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民间合会资料整理与研究”(批准号:20CZS037)阶段性成果。
晚清上海城市经济繁荣推动了传统民间金融的转型,颇受民众欢迎的合会便是典型的代表。与短小分散且面向熟人集资的乡村合会不同,上海合会受众广泛、存量巨大,在发挥自身经济互助作用的同时,还与市场频繁互动,投融资功能不断增强。尽管...
关键词:上海 合会 草根金融 城市 投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