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

作品数:74被引量:144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张桂华刘卫东李树房吕桂霞韩洪文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主题:士大夫国民政府抗战时期抗战前期傅斯年更多>>
发文期刊:《江西社会科学》《东南亚纵横》《历史教学(下半月)》《天津社会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试析战后初期中国东北的三国四方关系
《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157-160,共4页张桂华 
关键词:中国 东北地区 抗日战争 苏联 美国 国民党 共产党 战略地位 国际关系 对华政策 外交 军事 
论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被引量:2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92-95,共4页张桂华 张秀荣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1935 - 194 8年一直是党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一系列正确合理的民族政策 ,为保卫西北 ,争取抗战胜利及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也成为马列主义关于...
关键词:共产党 陕甘宁边区 民族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军事战略的演变及其得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82-85,共4页倪学德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德国国家战略的重点从欧洲转向了世界 ,即由原来的大陆政策调整为世界政策。政治军事战略一旦与有限的国力相矛盾 。
关键词:大陆政策 世界政策 史里芬计划 
美国外交中的使命意识与冷战
《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120-123,共4页倪学德 
美国外交政策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还体现了整个民族认同的政治价值与原则。世界使命意识就是美国外交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这种世界使命意识与美国争霸世界的企图相结合,加速了冷战的到来。
关键词:美国 世界使命意识 冷战 外交 
试论两战之间的英、法对外政策
《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124-126,共3页吴晓奎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国 法国 对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 
陈毅与韩国钧的交往
《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108-109,共2页张桂华 
关键词:陈毅 韩国钧 友谊交往 回忆 
略评美国第十任总统约翰·泰勒
《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110-112,共3页张佩侠 
约翰·泰勒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较辉煌的政绩。他竭力反对建立国家银行,挫败了大工商业资产阶级操纵金融、垄断联邦权力的阴谋;他签署《优先购买法案》,是美国政府自建立以来所通过的最重要的土地措施。他又以非凡的外交能力,解...
关键词:略评 美国 第十任总统 约翰·泰勒 
相似的革命不同的结果——墨西哥、玻利维亚革命影响之比较被引量:1
《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80-82,共3页韩洪文 
到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在世界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进行了“三次真正的革命”。除古巴革命外,其他两次革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墨西哥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革命是自下而上的,进行得更彻底,加上它所继承的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等因素的...
关键词:墨西哥革命 玻利维亚革命 经济发展 比较 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台政策初探
《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109-111,共3页吕桂霞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一个微妙的调整阶段。分析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不仅能对这一历史进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而且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 新中国 对台政策 
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与德国的统一被引量:2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63-66,共4页吕桂霞 
自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德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直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鲁士才出现了有利于德国统一的形势。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现实政治的原则下,运筹帷幄,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最终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关键词:俾斯麦 现实政治 德国统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