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镯

作品数:252被引量:2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东东尉霞汪松能汪康宁雒艳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上饶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市增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表演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析花旦演员对做功的把握——以豫剧《拾玉镯》中的孙玉姣为例
《戏剧之家》2025年第1期37-39,共3页胡红一 宋媛媛 
本文以豫剧《拾玉镯》中的花旦角色孙玉姣为例,分析了花旦与做功的概念、花旦行当运用做功的重要性以及孙玉姣这一角色的做功。在塑造角色中,花旦演员通过运用程式性的做功,塑造出独特的艺术人物形象。中国戏曲艺术的三大基本特征是程...
关键词:花旦 演员 表演 做功 
浅谈京剧花旦表演——以《拾玉镯》为例
《艺术时尚》2024年第22期0019-0021,共3页李乐 
花旦角色以其生动的表演和个性特征在京剧舞台上广受观众喜爱。这一角色不仅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表演功底,还需掌握丰富的情感表达技巧。花旦的表演不仅是肢体动作的展示,更是内心情感的外化,要求演员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从而在...
漫谈秦腔花旦表演艺术——以《拾玉镯》为例
《当代戏剧》2023年第5期75-76,共2页张冬青 
戏曲是行当的艺术,前辈先贤将剧中人物根据性别、性格的不同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之下又以年龄、身份等要素进行细化,由此形成了丰富的人物类型和表演技巧类型。秦腔的角色行当共十三门,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花旦作...
关键词:表演技巧 生旦净丑 舞台人物形象 角色行当 秦腔 表演艺术 旦角 人物类型 
浅谈黄梅戏小旦的表演特色--以黄梅戏《送香茶》《拾玉镯》《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
《黄梅戏艺术》2021年第3期93-93,共1页钱烨 
提起黄梅戏的行当,评论界普遍认为黄梅戏的行当不像京剧、昆曲那样划分得非常严谨,其实不然。对于黄梅戏演员来说,各有所长,各有所专,排戏之前要划分行当。黄梅戏的行当以旦行和生行为主,旦行又以小旦为主。我先后在黄梅戏《送香茶》中...
关键词:表演特色 旦行 黄梅戏 小旦 《梁山伯与祝英台》 祝英台 昆曲 《拾玉镯》 
孙毓敏收徒李文文
《中国京剧》2018年第12期89-89,共1页金梅 
2018年11月18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收李文文为徒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是孙毓敏收下的第100位弟子,北京的京剧界名家、上海京剧院的领导以及相关人士共同见证了这一仪式。李文文为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她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善于...
关键词:孙毓敏 李文 京剧表演艺术家 《智取威虎山》 上海京剧院 《红楼二尤》 《拾玉镯》 《杜十娘》 
浅谈彩调旦角艺术表演的继承与发展——以彩调剧《拾玉镯》中的孙玉娇、《换子记》中的陇氏创作为例被引量:2
《戏剧之家》2017年第13期20-21,共2页黄芬 
对于一个有造诣的演员来说,要敢于面对困难的挑战,跳出固有的行当束缚,在细微中见真章,将所学得的花旦表演艺术和谐自然地融汇于新创角色的表演之中。一个剧种能否生存延续,不但要靠演员将本剧种的表演艺术精华继承下来,还要靠演员在继...
关键词:彩调 旦角 表演 
浅谈秦腔小戏《拾玉镯》中孙玉姣的形象塑造被引量:2
《当代戏剧》2017年第2期61-62,共2页尉霞 
秦腔《拾玉镯》原是本戏《法门寺》中的一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笔者曾有幸得到著名表演艺术家段林菊先生亲授该剧,并多次为我院戏曲系学生排演该剧,本文仅以笔者的演出、学习、教学实践进行分析,讨论如何才能够将“孙玉姣”这一...
关键词:《拾玉镯》 形象塑造 秦腔 小戏 《法门寺》 表演艺术家 艺术魅力 教学实践 
浅析《玉镯》同样旋律在歌剧不同场景出现时的演绎处理
《戏剧之家》2017年第6期34-34,共1页雒艳 
《玉镯》与《戴上玉镯叫声娘》(以黄华丽、戴玉强、孙丽英主演的版本为主)是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旋律相同的两个片段,本文从场景、人物形象等方面对这两个片段进行了剖析,旨在表现演唱者对音乐多样性的理解与处理。
关键词:玉镯 台词 表演 歌唱 
赏关肃霜之《拾玉镯》
《中国京剧》2016年第2期82-83,共2页封杰 
关肃霜先生的人品令人称赞,其创立的关派艺术更是人人缅怀。她留给后人的剧目,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传统中彰显出新的表演风格,现代中融人了浓厚的地域风情。而关派剧目中首推名冠南北的全本《铁弓缘》,这出戏,“三旦二生”的...
关键词:《拾玉镯》 表演风格 艺术才华 《铁弓缘》 地域风情 继承者 剧目 传统 
从戏曲《拾玉镯》看中国古典舞女性表演形态的塑造被引量:2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70-74,共5页蔡梦娜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舞自身语言体系建设的完成,也使中国古典舞从民族文化和古典文化中以舞蹈的形态脱胎出来,形成了在课堂中的稳定形态,完成这个过渡后,我们必然将目光投向后续的延伸——表演和创作。因此,本文从...
关键词:表演 体态 力量与重心 气息 节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