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

作品数:2931被引量:422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赵雪波刘丽群高积庆盛志勇胡森更多>>
相关机构:新华通讯社解放军报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新闻与写作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练为战
《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12期F0002-F0002,共1页黄志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部队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实战化这个基本要求,全军官兵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意志,下大力端正"训风、演风、考风",演训场上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实战化训练的强度越来越大。拍摄备战演练,核心是...
关键词:快门速度 拍摄者 战地记者 摄影艺术 大光圈 内容和形式 角色转换 刮骨疗毒 
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杨刚的“战地通讯”特色被引量:1
《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9期69-72,共4页靖鸣 张雷 
早在抗战爆发之初,新记《大公报》就十分重视战地通讯。一批年轻力壮、勇敢无畏的记者冒着枪林弹雨上前线采访,其中成绩显著的有:范长江、孟秋江、陆诒、杨纪、高公、徐盈、赵惜梦、李天炽、张高峰等。《大公报》(桂林版)创刊后,战...
关键词:新记《大公报》 战地通讯 抗战时期 杨刚 桂林 范长江 采访 记者 
最大限度地贴近人和事是做好报道的关键——利比亚战地报道有感
《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8期49-51,共3页任珂 
2011年5月,我被派往利比亚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历时20余天。这是我的第一次战地报道经历,感悟颇多。在报道过程中,写稿其实只占据整个报道工作量的很小一部分。在文章外下足功夫,建立灵通而可靠的信息网络,
关键词:战地报道 利比亚 人和 信息网络 反对派 工作量 写稿 
消息质量看导语
《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7期77-79,共3页张征 
用尽可能经济的文字,合理的句法,简明扼要地传递最重要的事实信息,这就是最常用的新闻报道文体——消息。它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时战地报道的产物。当今时代人们传播信息的“急迫需求”,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度的新闻媒体...
关键词:消息 19世纪60年代 导语 质量 报道文体 新闻媒体 事实信息 战地报道 
《大公报》(桂林版)新闻专电的特色
《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4期72-75,共4页靖鸣 张雷 
2008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背景下桂林新闻事业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08BXW003
《大公报》(桂林版)是抗战时期的产物。1941年3月15日创刊于桂林,1944年9月12日因桂林全城疏散被迫停刊。它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利用桂林特殊的政治和新闻生态,宣传抗日,在抗战时期新闻事业史乃至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留下...
关键词:《大公报》 新闻事业史 桂林 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时期 新闻报道 战地通讯 合作背景 
新华社记者与志愿军战歌的诞生被引量:1
《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1期77-77,共1页万京华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这是上世纪50年代曾在国内广为传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的歌词当时引自报纸上刊登的一篇战地通讯,而采...
关键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新华社记者 抗美援朝 50年代 战地通讯 鸭绿江 报纸 采访 
周轶君:战地“小菊花”
《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10期51-53,共3页郭之恩 翟健 
多少年来,这个地方一直战火不断,没完没了的巴以冲突,让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蒙上了一层硝烟的味道。在这个地方,聚集着世界各地许多优秀的战地记者,而在这些最优秀的记者当中,曾经有一个叫周轶君的中国女记者。
关键词:菊花 战地记者 巴以冲突 女记者 世界 
传媒书架
《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5期92-92,共1页
《我怎样采访本·拉登》作为全世界最危险、最神秘的一个人,本·拉登总吸引人想去探究真相。而美国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的《我怎样采访本·拉登》,就是这样一本探究真相的索引,一本引导人穿越历史烟云的地图。这本书是阿内特第一个...
关键词:书架 传媒 战地记者 汕头大学 阿内特 全世界 拉登 采访 
影响中国的新闻人
《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6期37-37,共1页
孟秋江(1910—1967),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江苏省常州人。抗日战争开始前后,他驰骋西北、华北战场.写出大量出色的战地通讯。1935年冬,和范长江在西北地区采访.发表过大量旅行通讯。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大公...
关键词:新闻人 战地通讯 中国 “七七”事变 新闻记者 抗日战争 西北地区 《大公报》 
小谈“战地报道”
《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6期56-57,共2页冀惠彦 
“战地报道”相对记者而言更具挑战性和危险性。我曾5次到伊拉克、2次赴中国驻非洲维和部队采访,我感到要学会自救,避免非战斗减员,出发前一位军医辅导我们战场自救时的一句话让我铭记在心“:关键时候兜里有个急救包比有个馒头更管用。”
关键词:战地报道 维和部队 危险性 挑战性 伊拉克 急救包 自救 记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