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

作品数:483被引量:281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单侠王邦维曾友和高秀军石建刚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佛教协会兰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佛教文化(北京)x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上海玉佛寺的传供法会
《佛教文化(北京)》2005年第6期17-18,共2页
佛教的在平时的初中活动中,有非常复杂的仪式仪轨。“传供”就是一种重要的供养仪。依据传统的说法:所谓传供,指佛教僧伽大众,按照古是由古师们的遗制,举行一定仪式,捧持茶、钵、汤、素菜等各式供物,由多人依次传递,奉至佛像或...
关键词:玉佛寺 上海 佛教 仪式 住持 僧伽 祖师 传供法会 
乔答摩佛陀传(连载十一)
《佛教文化(北京)》2005年第5期89-95,共7页布鲁斯特 舒晓炜(译) 
四、僧伽的分裂 1.释迦族的青年们出家事那时候,世尊驻足于末罗人所在的阿奴波村。就在当时当地.释迦族的青年人都想从世尊出家弃家而修道。
关键词:连载 佛陀 释迦族 青年人 出家 僧伽 修道 
传法不传座--倓虚的僧伽管理思想与实践
《佛教文化(北京)》2005年第4期47-48,共2页濮文起 
“传法不传座”是近代高僧恢虚在总结自己多年僧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僧伽管理思想。发掘这笔精神遗产,对于步入21世纪的中国佛教界如何抓好人才建设和教制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管理思想 僧伽 实践 管理经验 精神遗产 人才建设 中国佛教 21世纪 借鉴作用 
乔答摩佛陀传(连载九)
《佛教文化(北京)》2005年第3期86-95,共10页布鲁斯特 舒晓炜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尚未与僧伽大众制戒,令比丘于雨季三月中宜作安居。尔时比丘。无论夏日、冬日或有雨三月,依旧日日出门人间乞食游行。不善护身。伤杀虫蚁。
关键词:佛教 宗教文化 僧伽 制度管理 比丘 
印度佛教讲座:比丘的衣食住药
《佛教文化(北京)》2005年第2期8-12,共5页方广锠 
本文讨论的是古代僧伽的物质生活状况。僧伽大众自然包括比丘与比丘尼。因此.一般而论,我们用比丘众代指整个僧伽。
关键词:印度 佛教 比丘 僧伽 物质生活 佛经 宗教文化 戒律 
可祥法师的佛教理念——佛教现代化与僧伽的现代责任
《佛教文化(北京)》2003年第4期84-84,共1页
2005年7月4日,可祥法师在其驻锡的七塔寺方丈室同本刊记者谈话时,表达了以下的思想。这充分显示出:当前的中国佛教中,现今正领导着各大丛林的佛门才俊,对于佛教当前的处境,对于现代化潮流中的中国佛教的前景,有着清醒的认识,也...
关键词:可祥法师 七塔寺 佛教理念 僧伽 社会责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