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机制紊乱

作品数:15被引量:3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陈良万陈道中廖崇先戴恩来李雪梅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宿迁市中医院更多>>
相关期刊:《护理研究(下旬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医药》《医药食疗保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机制紊乱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5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年第7期21-23,共3页张磊 鲍林林 陆敬宪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机制紊乱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0例,结合患者病情程度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无功能障碍组(63例)与功能障碍组(27例)。入院后24 h内采集患者...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凝血机制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早晨,高血压患者最危俭的时段
《医药食疗保健》2015年第2期12-12,共1页郭冀珍 
早晨(早上6~10点)是多数高血压病患者一天血压最高的时段。对一群未服药的高血压患者观察发现,清晨时平均血压升高14毫米汞柱,有的高血压患者甚至血压比夜阆入睡后的最低血压上升35~70毫米汞柱,被称为“晨峰”现象。研究发现,早...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 危险时段 早晨 交感神经兴奋性 高血压病患者 毫米汞柱 凝血机制紊乱 血压升高 
颅脑损伤急性期开颅手术中血液不凝36例治疗分析被引量:1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第6期627-629,共3页杨锋 孙凯峰 王魁 高福安 刘明昌 
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出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机制紊乱,手术中表现为血液不凝(创面广泛渗血、无血凝块,甚至呈血水样),难以止血,处理棘手。文献报道:颅脑损伤后凝血紊乱发生率在3%-64%,若认识不足、处理不当或时间延误,直接影响...
关键词:颅脑损伤患者 血液流变学 手术治疗 急性期 手术中 开颅术 抢救成功率 凝血机制紊乱 
组织因子相关微粒在血栓模型中的相关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3期249-251,共3页陈洪昌 
组织因子相关微粒(tissue factor-bearing microparticles,TF-MPs)在许多疾病的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目前已知,TF-MPs具有促进凝血与血栓形成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可介导很多疾病的凝血机制紊乱。
关键词:组织因子 血栓模型 微粒 血栓形成过程 凝血机制紊乱 生物学活性 疾病 
血小板在急性胰腺炎凝血机制紊乱中的作用被引量:2
《肝胆胰外科杂志》2012年第3期262-264,共3页侯利民 薛东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373)
急性胰腺炎发生凝血机制紊乱时,血小板通过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在局部缺血再灌注时增加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促进炎症反应来产生作用。现就最近几年国内外关于血小板在急性胰腺炎凝血机制紊乱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凝血机制紊乱 血小板 
术后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被引量:4
《护理研究(下旬版)》2007年第6期1628-1629,共2页严丽萍 李雪梅 
关键词:手术后低体温 护理干预 机体耗氧量 免疫功能降低 凝血机制紊乱 血液黏稠度 面色苍白 心率增快 
凝血机制紊乱在重症胰腺炎发展中的作用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年第5期85-86,共2页程思根 郭强 
凝血机制紊乱在重症胰腺炎(SAP)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SAP时凝血功能紊乱的形成机制及其在SA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凝血机制紊乱 重症胰腺炎 
刘宝厚教授运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诊治肾脏病的经验被引量:8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年第12期685-686,共2页戴恩来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测 刘宝厚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教授 肾脏病 诊治 凝血机制紊乱 中医辨证分型 鉴别诊断 中西医结合 
出血与维生素K
《中国药房》2005年第24期1920-1920,共1页张石革 
关键词:出血性疾病 维生素K 血管壁结构 凝血机制紊乱 血小板量 止血功能 自发性出血 出血不止 功能缺陷 正常人体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急性肾衰的血液透析治疗
《临床医学》2005年第5期77-78,共2页崔冰 陶雅非 姚孟英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血液透析治疗 急性肾衰 急性肾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受损 并发 凝血机制紊乱 2004年 2000年 抢救成功 综合治疗 大出血 病死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