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恢复

作品数:598被引量:4356H指数:3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喻理飞包维楷黄宗胜符裕红焦菊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贵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同密度杉木萌生林自然恢复初期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被引量:4
《应用生态学报》2024年第2期289-297,共9页张煜林 刘玲娟 刘胜龙 方万力 骆珍莎 洪宣生 成向荣 
百山祖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项目(2021KFLY02)资助。
为研究木本植物自然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碳密度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响应机制,选取百山祖国家公园高、中、低3种杉木萌条保留密度(1154、847和465株·hm^(-2))下自然恢复初期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组分与树种多样性、林分结...
关键词:树种多样性 林分结构 碳密度 自然恢复 杉木 
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川西高山采伐迹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应用生态学报》2021年第3期810-818,共9页许倩 石松林 贾龙玉 白海 曹吉鑫 王国严 彭培好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5001)资助。
以天然林为对照,选取自然恢复(40年)与人工恢复(30、40和50年)下川西高山采伐迹地,研究不同恢复途径下川西高山采伐迹地的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采伐迹地经过40年的自然恢复演替成为高山绣线菊次生灌丛,人工恢复后成为川西云杉林,与...
关键词:采伐迹地 自然恢复 人工林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南洞庭湖杨树清理迹地恢复初期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2
《应用生态学报》2020年第12期4042-4050,共9页刘静逸 牛艳东 郭克疾 罗学卫 杨蕊 蒋丽娟 
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2019NK2011,2019SK2191);全球环境基金项目(GCP/CPR/043/GEF)资助。
本文研究了杨树清理1、2年后迹地的土壤种子库结构、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和土壤因子的关系,并以未清理杨树洲滩为对照,探讨洞庭湖杨树清理迹地土壤种子库在植被自然恢复中的潜力。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土壤种子库萌发出的植物种子分属23...
关键词:清理迹地 湿地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种子库 地上植被 土壤因子 
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恢复草被对浅沟侵蚀的影响被引量:3
《应用生态学报》2018年第12期3891-3899,共9页王文鑫 王文龙 康宏亮 郭明明 杨波 陈卓鑫 赵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27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1604)资助~~
浅沟侵蚀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种重要侵蚀类型.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农地浅沟,有关自然恢复草被对浅沟侵蚀影响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野外原位冲刷试验,以裸地浅沟为对照,探究放水流量为5、10、15、20和25 L·min^(-1)条件下草地浅沟的...
关键词:浅沟侵蚀 自然恢复草被 径流 产沙 侵蚀动力学 黄土丘陵沟壑区 
黄土高原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被引量:53
《应用生态学报》2018年第7期2163-2172,共10页刘玉林 朱广宇 邓蕾 陈磊 上官周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30638;4150109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C01B03)资助~~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能对土壤碳氮储量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的影响,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自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15年)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油松林地0~100 cm土层土壤碳氮储量、碳氮比以及根系生物量的...
关键词:自然恢复 人工林 土壤碳储量 土壤氮储量 碳氮比 根系 
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水溶性有机碳特征被引量:19
《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第10期2715-2720,共6页黄宗胜 符裕红 喻理飞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C02B02;2011BAC09B01);"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Kst200904);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黔科合SY(2012)3012]资助
2011年9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基础呼吸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随自然恢复的进程而增加;...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基础呼吸 自然恢复 退化喀斯特森林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被引量:25
《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第8期2165-2170,共6页黄宗胜 喻理飞 符裕红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C02B02;2011BAC09B01);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Kst200904)资助
2011年9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的进...
关键词:碳库特征 土壤可矿化碳 自然恢复 退化喀斯特森林 
放牧后自然恢复沙质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被引量:25
《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第11期2849-2855,共7页刘任涛 赵哈林 赵学勇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421303)资助
以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为依托,对不同放牧强度后自然恢复沙质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探讨了植被和土壤环境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牧草地土壤动物种类丰富,个...
关键词:沙质草地 放牧后恢复 土壤动物 地表植被 土壤性状 
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1
《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第6期1275-1280,共6页王光华 金剑 韩晓增 刘居东 刘晓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学科前沿领域项目(KZCX3SWNA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1099)
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对比研究了黑土自然恢复、休闲裸地和种植作物3种管理方式对0~10、20~30和40~50cm深度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和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0cm表层土壤的微...
关键词:黑土 自然恢复 休闲裸地 种植作物 土壤深度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被引量:111
《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第11期2025-2029,共5页温仲明 焦峰 刘宝元 卜耀军 焦菊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1029);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B2201290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目(KZCX3-SW-421).
研究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在显域生境下,植被自然演替过程虽然趋向于该区原有植物群落类型,但经过40~50年的时间,仍未形成灌丛或稀树等群落,分布较多的仍是长芒草、铁杆蒿、白羊草、大...
关键词:植被自然恢复 演替 土壤养分 相关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