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

作品数:2132被引量:474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梁月兰袁武振祝彦温金童刘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共中央党校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邮电大学陇东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新西部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周冬至:21岁的革委会主席
《新西部》2023年第6期23-25,共3页庄贤锋 
他追随习仲勋参加革命,参与领导建设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大本营薛家寨。在陕甘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作为雇农代表当选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主席。他光荣牺牲后,中共陕甘边特委、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将他生前生活战斗过的老...
关键词:工农兵代表大会 习仲勋 陕甘边 冬至 九十年 纪念馆 讲解员 雇农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苏区的历史使命
《新西部》2023年第6期34-38,共5页袁武振 仲兆宁 
照金苏区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照金苏区是西北党和红军第一次在山区建立根据地的尝试,是红二十六军的立脚点和出发点。照金苏区的创建积累了革命斗争的丰富经验,培养和锻炼...
关键词:革命根据地 中国革命史 红二十六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全民族抗战 革命斗争 习仲勋 照金苏区 
照金1933
《新西部》2023年第6期4-4,共1页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北方第一块山区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中国共产党人把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陕甘边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陕甘革命根据地(又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
关键词: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习仲勋 谢子长 刘志丹 陕甘边 优秀人才 
镌刻在纪念碑上的故事
《新西部》2023年第6期5-11,共7页陈小玮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在当时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建立红色政权、组织武装群众、开展根据地建设的尝试...
关键词:革命根据地 党的基层组织 习仲勋 革命斗争 谢子长 刘志丹 陕甘边 红色政权 
照金精神是陕西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被引量:1
《新西部》2023年第6期43-47,共5页梁月兰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及后来发展为陕甘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照金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习仲勋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陕西红色文化 民族气节 照金精神 谢子长 刘志丹 奋斗精神 
习仲勋关于统战队伍建设的思想及其时代启示
《新西部》2020年第9期16-18,共3页张野 
文章阐述了习仲勋关于统战队伍建设的思想:加强对统战干部的培养,加强全面学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四化"标准建设统战队伍;统战部门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统战部门要培育实干精神,坚持民主协商的优良传统作风,树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作...
关键词:习仲勋 新时期 统战部门建设 干部培养 工作作风建设 
习仲勋关于统战队伍建设的思想及其时代启示
《新西部》2020年第8期11-12,共2页苏倩 
文章叙述了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内容:肃清统战工作中“左”的思想;充分发挥民主人士的作用;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慎重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加强对港澳台的统战工作。探析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及实践对当代的启示: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关键词:习仲勋 新时期 统一战线 当代启示 
习仲勋的家风及其精神内涵论析
《新西部》2019年第6期15-16,73,共3页刘瑞琪 
2018年度陕西省纪检监察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陕西廉政文化教育资源研究>(2018-32)阶段性成果
习仲勋不仅是一位胸怀天下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怀有柔情的父亲与丈夫,他严慈相济、言行合一、传教互融的优良家风,凝聚着舍小家为大国的赤子情怀,树立着不行特权的原则标准,包含着严育子女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着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习仲勋 家风 精神内涵 
纪念渭北革命根据地建成八十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新西部》2017年第12期90-90,共1页
八十五年前,在党的领导下.贾拓夫、汪锋、赵伯平、习仲勋、黄子文、黄子祥、张秀山等共产党人,历经艰难困苦,冲破重重险阻,创建了渭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革命根据地 渭北 座谈会 纪念 中国革命史 党的领导 共产党人 习仲勋 
胡耀邦任职陕西二百天
《新西部》2016年第10期66-69,共4页梁月兰 
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陕西经济恢复的物质基础不如先进省份。八百里秦川富庶之地的农民,比河北、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低。胡耀邦向西北局和中央、毛泽东写了《走马到职报陕情》的报告。在陕西基层调研过程中,胡耀邦对各...
关键词:国民经济调整 山西农民 陕西人 打击投机倒把 富庶之地 社教运动 经济恢复 习仲勋 省委工作会议 冯基平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