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热

作品数:305被引量:773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谢建兴谢晓华崔学教陈育忠陈铭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医杂志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赖新生辨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验被引量:12
《中医杂志》2018年第16期1367-1369,共3页李景 彭冲 郑嘉怡 王玉妹 舒冉 赖新生 
总结赖新生教授运用通元疗法辨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经验。认为带状疱疹发病多因人体正虚,风热毒挟损;或肝郁化火,火毒蕴积;或风寒壅遏。其病位在肝、肺,久则及肾。临床常表现为三种类型,即风热毒夹杂,以风热为主;风热毒夹杂...
关键词:带状疱疹 通元疗法 泻热调肝方 柴杖解毒汤 蓝根洗剂 名医经验 赖新生 
基于脑肠互动探讨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被引量:43
《中医杂志》2018年第4期292-294,298,共4页李建香 过伟峰 傅淑平 袁梦果 刘云芳 顾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04017);江苏省科技项目(BK20151570);江苏省南京市2016年度科技发展计划(201605034);江苏省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ZKX15038);"十三五"南京市卫生青年人才培养工程(QRX17186)
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结合近期脑肠相关研究结果,从脑肠互动、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角度对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脑-肠轴为阐明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奠定了基础,脑肠肽是研...
关键词:中风 通腑泻热法 脑肠互动 脑-肠轴 脑肠肽 肠道菌群 
从五味合化角度探析张仲景组方原则被引量:17
《中医杂志》2016年第6期536-537,共2页余森豪 张毅 李娟 李金田 黄晓芬 
甘肃省重点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课题(CZK-2009-9)
五味合化理论是由五味药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配伍理论,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性和滋味配伍化合出新的功用。试从五味合化角度探讨张仲景组方原则,具体从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苦咸泻热、辛开苦降等几个方面探讨五味合化理论在《伤...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 五味合化 辛甘化阳 酸甘化阴 苦咸泻热 辛开苦降 
浅谈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中医治疗方法被引量:5
《中医杂志》2003年第8期627-628,共2页许顺权 
中风又名"卒中",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其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历来按发病时有无神志障碍区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近年来由于CT及MRI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提出了按出血性中风和...
关键词:中风 急性期 脑水肿 中医药治疗 清热开窍法 通腑泻热法 
通腑泻热法在急性热病中的应用体会
《中医杂志》2001年第10期633-634,共2页侯丕华 王君 
通腑泻热即以寒下药物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及体内的秽浊积热,属中医"八法"中的下法.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通腑泻热法在急性热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突出,将本法辩证地与其他法则结合运用,则更可扩大其治疗范围、提高疗效, 发挥中医...
关键词:急性热病 中医药治疗 通腑泻热法 
补中升阳泄热法治疗九窍疾病体会被引量:1
《中医杂志》2001年第8期463-464,共2页周海虹 
人体眼、耳、口、鼻、前阴、后阴诸窍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影响。近年来,笔者根据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立论,采用补中升阳泄热法治疗一些用常规疗法难以取效的九窍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择例介绍于下。
关键词:升阳 泻热 补中 九窍病 中医药治疗 
通腑泻热法治疗儿科病症举隅
《中医杂志》1993年第3期145-146,共2页张小平 
通腑泻热法为儿科主要治病方法之一。由于小儿饮食多不能自节,乳食无度积滞于中,即阻碍运化,损伤脾胃,导致大积大聚、大实大秘,故清肠胃积热在儿科临床尤为重要。且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受邪后易化热入里,若采用单纯清热之剂,常难收显效...
关键词:小儿杂病 中医药疗法 泻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